德国book2net书籍扫描仪-新信息化时代下的数字化图书馆
从公元前3世纪收尽西方藏书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到马克思印下两个脚印的大英图书馆,两千多年来图书馆为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提供了条件。然而计算机引入后,敲击键盘检索的便捷性比书目检索卡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犹如《黑客帝国》中通过“意念”或者“植入芯片”就能获取你想要的任何东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畅想2050年我们坐在家里,连手指都不用动,莎士比亚的手稿就呈现在面前,那时还要去图书馆吗?
有人说,现在有了网络,就不再需要图书馆了;但实际上对于前沿领域,仅靠网络上的大量信息是不够的,只有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并结合浩瀚的图书馆信息,才能够一举两得。小袁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每天的生活除了泡实验室,还得查阅大量文献。只有借助前人的方法和数据,实验才能顺利完成。像小袁这样的理工科研究生,1/3的时间都花在翻查学术期刊上。随着图书馆的网络化,现在小袁通过计算机,轻点鼠标,就可以查阅图书馆的海量资料,大大节省了翻查的时间。
然而对图书馆管理员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体验小袁所享受的便捷与快速。北京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张老师,看到更多的是隐藏在便利性后面的众多维护、管理问题:比如,学生排队轮候上机、占用机器时间过长所导致的机器使用率较低问题;网络无限制浏览(非法网站除外),造成频繁中毒;很多学生经常处于网络聊天、游戏状态,导致PC软件故障,从而带来更大的维护压力;分散在多个区域的电脑部署死板,很难集中管理;同时,不断扩张的生源和师资使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及运营的强度不断加大,这让非赢利的学校十分头痛。
基于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如何才能帮助师生共同体验数字化时代的真正便捷,全球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变进程对我们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美国政府提出兴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策略后,“数字图书馆”开始成为国际上讨论的热点,至此,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数字时代。国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早,20 世纪90年代,因特网在欧美公共图书馆得到了迅速普及。在美国,1994年,仅有21%的公共图书馆与因特网相连,到2000年,这一比例已增长到98%;在英国,公共图书馆连接因特网的比例在1995年仅有3%,到2002年底,这一比例已达到100%。
多年来,数字图书馆经历了以技术为主导、以资源为主导和以服务为主导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因此,图书馆要转变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向社会或师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可用的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可以说,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服务速度是目前国际上评价图书馆的新的价值标准。
与此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从1998年开始,相继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项目”和“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校园网的建设,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纷纷上马,旨在把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文献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起点不尽相同,尚属发展探索期。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合并,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满意的资料,这是对现有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提出的严峻挑战。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校园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旧处于以技术和资源为主导的初中级阶段。在此阶段,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开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总结各国的经验,改善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建设灵活、开放的信息环境,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
以往的数字化图书馆更多地局限在为用户提供电子图书及内容检索等单一功能上,而在知识与信息更加多元化与集大成的今天,人们对包括数据库、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在内的众多媒体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满足用户与日俱增的需求,需要以一个具有更卓越性能、更高可用性、更灵活易管理的IT基础设施来支持,从而搭建一个低成本、低风险、高效可靠的数字化图书馆IT运营环境。但由于客户端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当前应用解决方案又亟待完善,因此存在以下诸多问题:终端使用者频繁更换,导致电脑频繁中毒、电脑软件配置更改,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对其进行维护和设置;电脑终端的采购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的主要部分,而传统PC使用年限短,耗电量高,应用成本较高;在有限空间内,尽可能多地部署电脑终端,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大规模软件部署面临挑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