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政策,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分工,内蒙古一直牵头承担着我国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4个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等工作。”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主任苏雅拉图说。
据统计,国内现存蒙古文古籍文献17000多种,文书档案约20万卷、120多万件,还有大量“铭刻类”和“讲唱类”文献资料。元朝孛罗铁木儿译的《孝经》、1720年北京木刻版《大藏经·甘珠尔》、1716年北京木刻版《格斯尔》、清乾隆刻本《米拉日巴传》等89部蒙古文古籍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三少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而*的文化。
为了 好地挖掘、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上世纪80年代,我区各盟市相继建立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以 “救书、救人、救学科”为方针。同时把少数民族古籍抢救和搜集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开展了口传古籍的抢救、搜集和出版工作。出版《鄂尔多斯古籍文献丛书》《科尔沁文化丛书》《包头市寺庙文化丛书》《达斡尔族古籍资料集》等;基本摸清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古籍和口传古籍的分布和收藏情况。1992年,我区启动了编纂出版《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项目,并于2002年出版。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蒙古族卷》《达斡尔族卷》《鄂温克族卷》《鄂伦春族卷》各1卷,其中《蒙古族卷》做到了书籍类、文书类、铭刻类、讲唱类4大类全覆盖,《蒙古族卷》书籍类(综合)部分1卷(汉文版),收录文献4000多部,编纂条目2127种;一批古籍文献得到了科学的保护和收藏,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出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编撰了《蒙古文献丛书》,陆续整理注释出版了《蒙古源流》《黄金史纲》《黄史》《清朝蒙古实录》《成吉思汗祭奠》《阿拉坦汗传》等重要古籍文献约120多种160多部。《鄂尔多斯右翼中旗蒙古文历史档案选编》(1—12册)等重要档案文献也得到整理出版。2012年起,我区进行了《杭锦旗札萨克衙门档案》《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历史档案》等地方档案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
近些年来,珍贵古籍文献的再生出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如原文扫描出版《甘珠尔》《丹珠尔》《准格尔札萨克衙门档案》《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等一批珍贵文献和文书档案。
正在整理编纂的《国外收藏蒙古文古籍联合总目》(共4卷、600万字),将收录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图书馆或收藏机构收藏的蒙古文古籍文献目录25000多条。
当前,我国的蒙古族古籍文献研究在与国际蒙古学接轨的大背景下,蒙古族古籍的不断挖掘整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为蒙古文古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书面文献的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另外,蒙古族古籍研究取得成效,出现了一批蒙古族古籍文献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少数民族古籍基础建设工作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它不仅包括古籍普查、搜集整理以及研究,还包括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苏雅拉图说。
抢救保护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
近日,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将整理出版的“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系列丛书”,赠予自治区有关高等院校和图书馆收藏,将《格斯尔》研究成果惠及社会。这套彩色影印本共有9册,底本为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经典版本。《格斯尔》用彩色影印本的形式与读者见面,还属首次。
《格斯尔》(藏语称《格萨尔》)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我国一部内容浩瀚、篇幅巨大的活态史诗,它涵盖历史、宗教、民族和文化艺术等诸多学科内容,是学术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格斯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格斯尔》在国内主要传播于内蒙古、青海、新疆、辽宁等省(自治区),在国外主要传播于蒙古国以及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等共和国。
2009年,全国《格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对《格斯尔》研究和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格斯尔》保护与抢救已成为国内外达成共识并高度关注的文化工程。根据全国《格斯尔》研究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区也研究制定了今后5年的《格斯尔》工作规划和目标任务。
2012年,为塑造《格斯尔》文化品牌,争取《格斯尔》文化的主导权,我区启动实施了 “抢救保护《格斯尔》工程”;2013年,我区全面启动了为期5年的抢救与保护《格斯尔》工程,《格斯尔》系列丛书就是该工程的子项目之一。
编纂出版《格斯尔》系列丛书是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抢救保护史诗《格斯尔》的重点规划之一,总卷数将达到70余册,内容包括研究、校勘注释本、搜集整理本、修订再版本、论文集、辞典、文学读本等诸多种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德国、匈牙利、丹麦、美国等国家的图书馆、科研机构收藏着100余种《格斯尔》版本(或手抄本)和相关资料,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格斯尔》研究论著达1000余篇(种)。
加强史诗《格斯尔》的学术交流与宣传推广,提升《格斯尔》文化的影响力。2016年8月,在清代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刊行300周年之际,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八届《格斯尔》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举办“全国抢救保护《格斯尔》工作成果展”。2011年至2016年,数次召开了国际、国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及时对我区《格斯尔》抢救保护情况做全面了解和总结,深入探讨和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对抢救保护《格斯尔》文化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格斯尔》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扩大《格斯尔》文化的影响,让 多的人了解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与抢救保护《格斯尔》工作*新动态和学术成果。此外还研发了《格斯尔》内容资源技术支撑平台。目前,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的数据库和网站已全部启用。
苏雅拉图表示,《格斯尔》抢救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建立保护与研究的长效机制。
让每一部古籍“活”出精彩
今年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强调,促进古籍保护与科技融合,有效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整体水平。
让 多的人看到古籍,*重要的手段是古籍数字化和出版物。近年来,数字化工程给蒙古文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整理扫描蒙古文《清实录》8200多卷、4000万字文稿,并以数字化存储。其中,2013年摘录整理出版《清朝蒙古实录》6卷本、约812万字。并重新启动了《蒙古学文献大系》整理编纂工作,利用3年至5年时间数字化整理编纂出版蒙古文经典古籍文献120种。特别是原文扫描出版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400卷)、《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42卷)、《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33册)、《“蒙古秘史”研究丛刊》(1—9卷)、《蒙古语言文字文献荟萃》(1—6卷)等一大批珍贵文献和文书档案。这些巨幅古籍文献的再生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据文献记载,蒙古民族在历史上创制和使用过回鹘文、八思巴文、阿里嘎立文、托忒文、素永布文、瓦根达尔文、基里尔文等多种文字,用这些文字留下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也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数字化进程。